美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挑起美国媒体道德之争

Title

美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挑起美国媒体道德之争

Description

2007年04月29日 16:15

发生在弗吉尼亚州理工大学的枪击至今已经超过一周了,但是凶手赵承辉精心策划的"枪手独白"记录却在他死后让这件已然令人震惊的惨剧再生波澜。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在4月18日的晚间新闻中以头条的形式播放了赵承辉的自白录像带的部分片断和照片,电视上一幕幕出现赵承辉充满愤恨的挑衅眼神和长篇大论的恶言秽语,仿佛是在往受害者家属的伤口上撒盐,又让毫无牵连的旁观者胆颤心寒。弗州理工大学凶杀案受到美国主流媒体铺天盖地式的广泛报道,不仅是枪手自白惹来批评,对枪手国籍的不当揣测和频繁讨论也挑起公众对美国媒体的报道尺度拿捏和公正性的质疑。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媒体中心创办人、新闻系教授汤姆·普雷特(TomPlate)相信,在现在这个信息无边界的多媒体时代,象是赵承辉自白这样"炙手可热"的影像信息是不可能被埋藏很久的。不过他也直言,如果是他收到赵寄出的包裹,他会选择不将赵的自白影像播出,但是"它还是会通过别的管道曝光的"。

  "NBC的确成了众矢之的。但是就算NBC不公布赵的自白影像,在今日的多媒体时代中,它迟早也是会流传出来的。"普雷特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表示道,"不管你是好人还是坏人(象赵承辉),互联网都让人们变得有权力(empowering)。我们都能够留下'影像遗产' (videolegacy),(这些'遗产')也能被公诸于世,无论它是多么惊世骇俗。"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University)新闻专业教授马克·费尔德斯坦(MarkFeldstein)则认为,赵承辉的自白录像带的确有其新闻价值,它本身也能让公众一窥美国历史上最惨枪击案的嫌犯心理。不过,费尔德斯坦对美国媒体不间断的"信息轰炸"也有话要说。

  "(美国)媒体对弗州大学枪击案的报道,明显地过于耸动视听了(sensationalized)。"费尔德斯坦对《华盛顿观察》周刊直言道, "由于这起事件让人十分情绪激动(emotionallycharged),媒体基于收视率的考虑,摆明了要从中挤钱(milkingit),24小时不间断、地毯式地报道,好像全世界没有其他新闻发生一样。"

  火上浇油的凶手自白

  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在4月18日收到枪手赵承辉于枪杀案发生前拍摄的自白录像带和亲笔信,即刻通知弗州警方进行处理。但是对这个天外飞来的大独家新闻,NBC新闻部高层在再三斟酌后,还是于当日晚间新闻的黄金时段播放了部分画面、照片和赵犯的独白,并将更多的影像和照片刊登在其网站上。 NBC当家主播布莱恩·威廉斯(BrianWilliams)直言,他们认为赵犯的自白有助于公众和警方了解他行凶的动机,因此选择公开一小部分赵犯寄来的信息,而这的确是个困难的决定。

  对于NBC面对的两难处境,乔治·华盛顿大学媒体和公众事务教授卡尔·斯德恩(CarlStern)认为,媒体还是有最佳的应对方案,但是NBC的处理方式却欠妥。

  "NBC声称他们每一小时只会播出6分钟的赵承辉自白画面,认为自己的自律行为是公民美德的一大胜利,我怀疑我们甚至连2分钟的画面都不需要。"斯德恩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道,"关键不在于播出时间多寡,而是在于名声。你不会希望播出这些画面之后,进一步满足枪手的自恋倾向 (narcissisticintention)和成名渴望,这么做可能鼓动其他有类似犯罪倾向的人起而效法。"

  NBC的报道经过美国和全球主流媒体的传播,很快地霸占了美国媒体的头条版面。但在24小时后却也招来不少严厉批评。尤其对受害者家属来说,亲眼看到赵承辉手拿着枪指向镜头,或是拿把刀架在自己脖子上的画面,都犹如遭受第二次打击,万分难受。在指责声浪如潮水般涌入后,福克斯(FOX)新闻网即宣布不会再播出赵犯的自白画面,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三大无线电视网也跟着表明,会严格限制对这些画面的使用。

  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University)大众传播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乔尔·开普蓝(JoelKaplan)认为,NBC不可能完全不播出赵犯的影像信息。毕竟,新闻媒体这个行业本来就是在向公众提供新闻信息,解释这个事件为何会发生。

  "NBC对赵犯影像的处理已经是很不错、很小心了。他们也拿掉了比较令人生厌的画面。"开普蓝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道,"我可以理解为何许多观众对此感到不满,但是媒体的决定并不是建立在这条新闻是不是惹人反感之上的。有些人指责新闻台不停地播放赵犯的画面,但是新闻台的考虑是多数人一天只看几分钟的新闻,那些觉得播得太频繁的人或许看了太多电视了!"

  曾经在CNN工作过的费尔德斯坦直言,对于新闻频道来说,收视率重于一切,尤其像有线新闻网必须绞尽脑汁填满24小时的播放窗口,平时的收视率都很低,只有大事件发生时才会冲高。毫无疑问的是,新闻台选择不断地播放有关弗州理工大学枪击案的新闻,为的不是别的,就是为了营利(profit)。

  根据雪城大学传播专业助理教授布莱德·葛莱姆(BradGorham)的观点,虽然相信赵承辉的自白有新闻价值,尤其是在人们对赵犯的下手动机还不明了时,这些第一手资料更加珍贵,但是NBC等媒体播放赵犯的自白影像却是跨越了媒体的自律底线了。

  葛莱姆说,从大众传播的角度看,当今世界的新闻播报虽然是一天24小时不间断,但是真正有价值的报道或许仅占一个小时。

  "媒体虽然意在通过这些自白向观众表示,赵犯是多么疯狂的一个人,但是播放赵犯自白的同时却也美化了(glorify)他的行为。"葛莱姆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已经有研究表明,有关这种枪击事件的报道和事发后2到5天内引起的抄袭事件(copycat)是有关联的。例如弗州理工大学枪击案发生后,美国就有多所学校接到恐吓电话而不得不关闭校园。像NBC那样在接获赵犯的包裹当天便大幅度地将其中的信息曝光,实属不妥。"斯德恩则强调,媒体还是能在不鼓动潜在凶手的前提下,满足公众知的权利。"NBC一开始应该做的是,仅使用凶手的一张照片,但附注他的自白文字,或是以记者旁白的方式重新叙述凶手的自白。如此既能让大众了解赵承辉的犯罪心态,也剥夺了凶手意图一举成名的满足感。"1

   误报枪手为中国人,美媒应道歉?

  在弗州理工大学枪击案爆发后,由于警方还在确认已死枪手的身份,案发后24小时内都没有公布枪手的姓名和背景,引发了美国媒体热烈的揣测,小道消息也跟着散播。《芝加哥太阳报》(ChicagoSun-Times)专栏作家麦克·斯尼德(MichaelSneed)抢先在其专栏中"揭发"凶手为 "25岁、从中国来的留学生",其他新闻媒体,包括微软国家新闻网(MSNBC)及美国广播公司(ABC)都曾采用这则传闻。福克斯新闻电视台 (FoxNews)记者吉拉尔德·李维拉(GeraldoRivera)也在4月16日的福克斯晚间新闻节目中引述他在"警界的消息来源"的话指称凶手是 "从中国来的交换学生"。种种未经证实的传言引起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及华人社群的广泛骚动,冲击波甚至远达太平洋的另一边。

  4月17日上午,弗州理工大学的警方终于公开表示凶手为"23岁的、居住在美国的外侨(residentalien)、韩国人赵承辉"。再查询《芝加哥太阳报》的网站,斯尼德那篇引发轩然大波的专栏文章已经不复存在。对于凶手身份的满天流言虽然就此打住,但美国媒体针对凶嫌国籍的报道却引发后续效应。美国各界的首要质疑是,那些"抢跑"的新闻媒体误报凶手为中国留学生,该不该为其不当的指控做出道歉?

  "我认为(错报凶犯为中国人的美国媒体)应该要道歉。"普雷特对《华盛顿观察》周刊直截了当地说,"这就象当年俄克拉荷马市发生爆炸案时,(美国)媒体指称凶手是'中东人模样'(MiddleEastlooking)一样。至少,CNN当年有这个雅量,为错误报道做出道歉。"

  发生在1996年4月19日的俄克拉荷马市联邦大楼爆炸案共夺走168条人命,也曾一度引起美国遭到中东恐怖分子攻击的恐慌,但事后证实,凶手为同情反政府武装组织的美国白人提默西·麦克维(TimothyMcVeigh)。

  开普蓝也表示,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公布枪手国籍,无疑是"不负责任到了极点"(BORDER='1' Heightofirresponsibility)。更糟糕的是,《芝加哥太阳报》的编辑在事后竟然为斯尼德做出辩护,更是让人摇头。葛莱姆也强调,媒体应当公开赔不是。

  "我认为媒体应该道歉,尤其是这样的报道有可能带来严重后果。若是有些不负责任的人对中国移民或中国餐馆做出报复举动,后果不堪设想。但是你若是想要福克斯等主流媒体致歉,我只能祝你好运了,"葛莱姆有点无奈地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暗示美国媒体对中国人致歉的可能性很小。

  然而,费尔德斯坦则不把事情看得如此严重。"'凶手是中国人'这个描述本身并不令人激愤(inflammatory),只能说这和事实不符 (factualerror),不象'凶手是个恋童癖'这样本身就有负面意义的说法。因此,《芝加哥太阳报》等媒体应该出面更正他们的错误,但无需道歉,"费尔德斯坦如此说道。

  追根究底,美国媒体为了抢收视率而"抢跑"新闻,是导致这次集体误报的罪魁祸首。葛莱姆就说,今日的媒体行业竞争激烈,新闻制作人辛苦地扛着收视压力,他们拼了命想成为发出抢先报道(scoop)的新闻台,同时也不能漏报别人已经先一步发布的消息,因此出现了许多媒体不经独立核实,便引述别家媒体报道的现象。"我认为报道别家新闻台已经抢先报道过的新闻并不是好的新闻从业心态。"葛莱姆说,"我知道新闻记者有报得正确又报得快的压力,但是我很担心现在的记者只注重后者了。"2

   报道凶手国籍涉种族歧视?

  当凶犯为赵承辉的消息被警方确认并公布后,各大媒体对赵犯的家世背景展开了深入的追踪报道,不仅赵犯在弗吉尼亚州靠近华盛顿近郊的家被媒体记者盯上,在他家门外徘徊的国际媒体一度高达50余人,连赵承辉小时候在韩国的住所都成了记者的报道焦点。媒体时不时提到赵承辉的韩国背景,不少韩国移民更是忧心赵犯的作为将带来暴力反应。普雷特就认为,媒体提及赵承辉为韩国人不但同案情无关,更是带有种族歧视的做法。

  "试图将一个人的行为完全建立在他/她的种族背景上,就是种族歧视(racism)的根本表现。"普雷特指出,"凶手最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显然他本人有很严重的心理问题。但是他在韩国出生、在美国长大的这个事实,与本案的案情并不是十分相关。"

  普雷特也进一步说,"我相信美国媒体并不是在大敲'反韩'战鼓,好像希望能借此启动种族迫害的运动一般。只是很多人毫无顾忌地假设韩国因素和疯狂的谋杀两者之间有显著的关联,"这显然是很让普雷特感到不以为然的。他接连在加大洛杉矶分校的个人专栏上以"潘基文也是韩国人"和"我所知道的不愤怒的韩国人"为题,提醒媒体强调赵承辉的韩国血统是和枪击案毫无关联的。

  亚裔美国新闻工作者协会(Asian AmericanJournalistsAssociation,即AAJA)在4月16日和17日接连发出对媒体的咨询告示,声明"部分新闻媒体对赵承辉是韩国移民的显著报道对案情并没有提供任何深入了解,也毫无相关。"AAJA的副执行长珍妮斯·李(JaniceLee)表示,他们对媒体发布建言的目的在于敦促媒体慎重地考虑在何时、以何种方式提到赵嫌的种族背景。

  "大多数的新闻机构都已经有关于使用种族背景作为个人识别因素的政策,为的是新闻报道的公平和正确,我们的建议在于提醒媒体参考这些既有的政策。"李对《华盛顿那观察》周刊表示道,"如果报道提及赵犯的种族是对他其他背景报道的一部分,那它也许是相关的;如果种族只是用作一个形容词来描述他这个人--例如'韩裔美人的枪手',那么我们希望新闻媒体扪心自问:这么做对韩裔美人社群来说,公平吗?"

  针对美国媒体对赵承辉的韩国背景的报道,《华盛顿观察》周刊走访的多数专家还是表示肯定之意。他们一致强调,赵承辉是韩国移民是事实,多数媒体也都仅局限于在他个人背景的描述中提及这个事实,而没有将他枪杀32名同窗的极端行为与他的韩国血统画上等号。

  "我认为媒体大多将焦点放在赵承辉个人身上,并没有将他的行为与韩国人扯上关系。"葛莱姆说道,"尤其是美国人对亚洲移民的刻板印象 (stereotype)一般围绕在他们身为'模范少数民族'(modelminority)这一点上。赵承辉与众不同的经历本身就是新闻报道的题材。"

  斯德恩也说,媒体对赵承辉的韩国背景处理得宜,也符合期待,并没有任何过分之处。

  "要知道,我们美国人都是从其它国家来的移民。当这样的事件发生后,我们都会想尽可能地知道凶犯的背景,但是没有任何人暗示他在亚洲出生导致他最后犯下此案。"斯德恩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表示道,"就算赵承辉是在美国出生,他的父母同样也会是故事的主角。他们脱离韩国的贫困生活移民到美国,经营自己的小生意,其中一个小孩表现十分优异,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他们家庭本身就是美国梦的缩影(epitomizetheAmerican dream),不幸的是故事最后有个恶梦般的结局。"(徐琳 /《华盛顿观察》周刊2007年第15期)3(来源:华盛顿观察)

--

Original source:《华盛顿观察》

<a href="http://www.ce.cn/xwzx/gjss/gdxw/200704/29/t20070429_11219921.shtml">http://www.ce.cn/xwzx/gjss/gdxw/200704/29/t20070429_11219921.shtml<a/>

Creator

徐琳

Date

2007-07-25

Contributor

Na Mi

Language

zh-Hans

Citation

徐琳, “美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挑起美国媒体道德之争,” The April 16 Archive, accessed November 23, 2024, https://april16archive.org/index.php/items/show/819.